编者:今年是爱国华侨陈嘉庚诞辰150周年。1940年,远在南洋的陈嘉庚先生号召组建南侨回国慰劳团,回国考察、慰问,在延安的8天里,亲身感受到了延安的新风貌,从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他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毛泽东同志称他是“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为了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本报记者追寻陈嘉庚先生延安之行的足迹,今起连续刊发系列报道,探寻陈嘉庚先生关于“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坚定信心背后的故事。
7月5日下午,“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采访团来到红色革命圣地延安,谒拜黄帝陵,重温陈嘉庚先生当年两次祭拜黄帝陵的历史故事。
号召华侨慷慨解囊 支援国内抗日战争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摒弃前嫌,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各界包括海外侨胞的广泛响应,这其中就包括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侨总会”。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落实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奠定了基础。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表达了对始祖的敬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抗日。同年9月22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便击溃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遥的陈嘉庚先生,在“南洋”振臂高呼,领导海外华侨团结抗战。并发起“星华筹赈会”和“南侨总会”。
在陈嘉庚的号召下,广大华侨筹集巨额款项,支援祖国抗战事业,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充大精诚、固大团结、宏大力量”的抗战口号,坚决反对卖国投降,反对抗日力量分裂摩擦。
据史料记载,1939年国民党军费为18亿元,同年华侨汇回祖国11亿元支持抗日,其中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在嘉庚先生来延安之前,因种种原因,这些款项都到了国民党手里。”曾任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导师的高尚斌教授说。
冲破阻挠远赴延安 第一次祭拜黄帝陵
1939年底,“晋西事变”导致国共合作出现裂痕,抗日统一战线受到冲击,陈嘉庚为此痛心疾首。1940年3月,陈嘉庚决定带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考察国内团结抗战情况,并亲临前线慰劳抗日军民。
在重庆考察期间,陈嘉庚对国民政府铺张浪费、官僚腐败的状况大感失望。更让他焦虑的是,国民党的反共倾向日益明显,这关系到抗日战线和民族存亡。为表达对国共两党坚持合作、共同抗日的希望,同时亲身了解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的真实抗战情况和精神面貌,陈嘉庚不顾蒋介石阻挠,于1940年5月30日,天不亮就从西安出发,早8时到达中部县(今黄陵县)。“因事先电告县长预备祭陵物品,并雇照相馆摄影。届时县长已在城外山下等候。远观山坡上树木茂盛,异于其他诸山。在县长陪同下,登山到达黄帝陵,陵冢系土堆,略作圆形,面积不过二千方尺,高约二十尺,陵前建一亭约二丈方,高一丈余,标‘轩辕桥陵’,无石刻物等项”。回南洋后,陈嘉庚把赴延安途中祭拜黄帝陵的情况和祭陵观感,写入《南侨回忆录》一书。
据黄陵县县志记载,“向来不讲究排场的陈嘉庚,祭扫黄帝陵时破例对县长组织学生百余人亦来参加祭祀感到高兴。陵前香案上排列果品等物,陈嘉庚焚香行敬礼,同时摄影留念。他应邀立亭阶上发表演说,表示此行代表南洋千万华侨,回国慰劳考察,鼓励抗战民气”。他说:“要把获得的国内军民社会的好印象,带到海外去作为宣传材料,以便争取更多的金钱外汇支援祖国抗战。”
随后陈嘉庚一行登“汉武仙台”观赏陵景。他对黄帝陵“风水”颇为赞赏:“由桥陵观之,岂三代以上黄帝时代,便有笃信‘风水’者,不然如桥陵后方有高山起伏形势,其左右前后复有水流环抱,近代迷信风水者所言之吉地,诚无出其右也。”
“嘉庚先生在拜祭先祖时的心理活动,在《回忆录》和史料中少有提及,但结合当时的情况,不难看出他希望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抵御外侮的满腔热情和家国情怀。”高尚斌说,“也正是这次来延安,他见到了毛主席,体会到共产党人的伟大之处,得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正确结论。”
第二次到延安 建议保护好黄帝陵
1955年8月,已经82岁、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陈嘉庚,开始了第三次全国性考察参访。在这次考察中,他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精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断地给毛泽东、周恩来写信,反映情况,提出问题和建议。
当年9月,陈嘉庚第二次远赴延安,途中,他再次拜祭了黄帝陵。当他看到“人文初祖”——黄帝陵无人管护、一副破败的景象后,十分震惊和心痛。同年10月9日,他提笔给毛主席写信:“我此次访问西北,于九月上旬再访延安,途经黄陵县时,顺便拜谒黄帝陵和轩辕庙。院中历代石碑犹在,千年古柏森森,惟庙宇木料多腐坏,势将倾塌,庭中草地,多为农民耕种,陵山多数私坟如鳞。回忆1940年初访延安时,亦曾谒陵,当时陵庙山树均有人看管,庭院整扫清洁,古树逢枯补植,鉴今想往,不胜差(诧)异。曾查询县长,据说自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未派人看管。保护山陵标语虽有,但徒有虚名。窃以为黄帝陵乃我中华民族历史遗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历史文物及各处寺庙尚有保护修饰,而黄帝陵竟任其荒废,抑或中央主管部门因偏僻未暇顾及。”
毛泽东接信后即在原信上批示:“周总理,此件阅后,请批交有关机关处理,我看陈先生的批评建议是有道理的。”毛主席还在该信“当时陵庙山树均有人看管,……不胜差(诧)异”数语旁边画了竖道,显然是对当时黄帝陵无人看管和维护表示同样的不满。根据毛泽东意见,周恩来总理指示:“黄陵应明令保护和整修。”陕西省人民政府很快落实了这一指示。此后的1962 年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古墓第一号,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并强调:“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陕考察时进一步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陈嘉庚共同致力于弘扬黄帝文化、保护黄帝陵的故事,不禁对陈嘉庚先生为国分忧、为民请命、敢于直言的精神所感动,更为人民领袖毛泽东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高尚品德所折服。赓续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的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民族圣地与精神家园,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高尚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