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露
白露暧秋色
月明清漏中
白露到,秋意浓。白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阳历9月7-9日交节,太阳抵达黄经165°为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故称白露。此时,天高云淡,风清露白,云飞雁鸣,正是一年中最宜人的时节。
白露·三候
白露
一候鸿雁来
鸿雁是群居的候鸟,
每到秋天,
就会结伴飞往更温暖的南方。
二候玄鸟归
玄鸟就是燕子,春天的时候,
它们飞往北方,等到秋天到来,
就从北方回来,所以是“归鸟”。
三候群鸟养羞
“羞”是“馐”的本字,
意为美味的食品。
各种鸟类都开始储藏过冬的食物。
可见秋凉已至,
动物们也都在为过冬做准备了。
白露·习俗
01饮白露茶
秋茶以白露时节为界限,白露前采摘的为“早秋茶”,白露后采摘的为“晚秋茶”。特别是“晚秋茶”,因为有更多的时间积累养分,叶片也更加饱满,也更耐泡。俗话说:
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正是对白露茶的最大褒奖,此时喝茶,能够避免因干燥少雨带来的“秋燥”现象,让心情更加平和,将寒气抵挡在体外,达到养生的目的。
02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风俗叫“白露必吃龙眼"。当地人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龙眼本身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03祭禹王
大禹,是古代治水英雄,被太湖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白露时节,当地渔民都会举行一周的祭禹王活动,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还有送神仪式,祭祀的贡品是渔民捕捞的水产。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之规模为最大,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
白露与中秋的缘分由来已久,唐代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传诵至今,人们祭月、赏月、放河灯、吃月饼、饮桂花酒等,以月之圆照人之圆,寄托思乡之情,念亲之意。
今日白露
白露·卦象
在《易经》中,白露对应的卦象为“观卦”。从姤卦开始,也即从夏至开始,一阴乃生,逐月积累,到了白露观卦,天气虽未寒冷,但由卦象显示,阴已胜于阳。
观卦,即是风地观,上巽下坤之卦象。观,是“大观在上”、“下观而化”,象征着观察、瞻仰之意。提醒我们,要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做任何重要抉择之时,要善于观察,按照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决定进退。
白露·养生
白露后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较大,“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黄帝内经·素问》:“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三月是指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含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秋主肺也。”而“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位高近君,犹之宰辅”则明确说明了肺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肺喜润不喜燥,故白露季节也不能一味进补,饮食上宜以清淡、易消化的素食为主,秋季喝粥既能补水,也能益气生津,温养脾胃。
露从今夜白
白露
白露过后,早晚温差会逐渐增大,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时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切勿赤膊露身、袒胸露背。尤其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和年纪较小的孩子,睡觉时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宜选择散步,慢跑、登山等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白露为霜,秋光乍起
炎夏已逝,暑气渐消。
秋风吹散了落叶
也吹来了人间冷暖
愿大家在这个秋季里
凝神静气,收敛燥气
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慢慢体会生活更丰富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