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民族圣地 绿色黄陵”“三区一高地”定位和“六大发展目标”,推进我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黄陵旅游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推出《你好,黄陵》系列内容,以接地气、烟火气、有朝气的表达,展示黄陵文旅的魅力。
邀您来,在人文初祖的圣地之光中,游历,驻足,沉思,落笔,以文字相遇在《你好,黄陵》。
让我们共赴一场繁花似锦的浪漫之约,一场启润心灵的精神之约,一场滋味浓郁的舌尖之约,一场春华秋实的奋进之约。
我有大平台,等你如椽笔。
历史灿烂而有锦绣人文,山水奇绝而生万千气象。自黄帝划野大禹分州,桥国始 ,时光已越过万水千山,倏然而逝五千年。向路问史,黄陵是历史与文化滋养的沃土,是智慧与豪情淬炼的城池。轩辕百代、山歌水颂,汉武遗韵、沮水秋风,暮雪朝霜、英雄意气。岁月川流,黄陵人踏歌而行,有故事、有乡愁、有温度、有气质。《黄陵故事》我们一起看过去,看现在、看未来,与黄陵同行。今天的《黄陵故事》带您一起去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陵祭典。
轩辕黄帝,奠民族之初基,开文明之先河。海内外华夏儿女都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是我们共同的民族认同基因。《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从《史记》中汉武帝刘彻亲率18万大军征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修祈仙台,遗挂甲柏的记载看,黄帝陵的祭祀活动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明清以后,黄帝陵的祭典仪式就基本固定并流传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大了对黄帝陵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黄帝陵被列为古墓葬第一号。1980年以来,黄帝陵祭祀形成了每年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传统。1996年以后,黄帝陵每年祭祀不再由陕西省政府出面邀请国家领导人,而由中央派遣,由此黄帝陵清明节祭祀受到更多人瞩目。
黄帝陵每年除了清明节公祭,重阳节还举行民间祭祀。民间祭祀在保持公祭活动内容外,更加突出了民间性活动。无论公祭还是民祭,每年都吸引大量海内外华夏儿女前来祭拜祖先。多年来,前来祭拜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连战、吴伯雄、宋楚瑜、郁慕明、蒋孝严等台湾政要都曾率团到黄帝陵谒陵祭祖。黄帝陵祭典形成了一种民族认同文化,注重“形祭”,更注重“心祭”。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
2013年,陕西启动“黄帝陵祭典活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以更加有效地保护黄帝陵这份民族遗产,积极维护黄帝陵祭典活动的唯一性和至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同时还指出,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一年一度的清明公祭、重阳民祭黄帝典礼就是历史和现实很好的结合点,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民族感召力的民族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