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生活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他合炎帝、败蚩尤,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领导先民们始制衣冠、造舟车、定算数、创医学、定音律,重农耕、养蚕桑,发明了指南车,建立了夫妻制,结束蛮荒懵浊,开启了文明先河。黄帝被列为五帝之首,被尊为奠基文明、肇造华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即指由黄帝纪元开始。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仙逝以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黄陵县也因此得名。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总面积3.24平方公里,沮水环绕,山丰土沃,拥有古柏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余株,是全世界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形成了黄土高原上一座四季长青、风景独特的绿岛奇观。黄帝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民族圣地,是亿万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黄帝活动自古使然,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上古时代人们将黄帝作为万能的天帝来祭祀膜拜。据文献记载,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岁岁祭祀黄帝陵,并逐渐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祭祀制度。陵区内现存的百余通碑刻、千余篇祭文、万余棵古柏无不彰显着千朝古代,不分民族宗派,上至帝王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对始祖轩辕黄帝的崇敬景仰之情。汉武帝率十八万大军祭黄陵,曹植的《黄帝赞》,唐建宋迁的黄帝庙、唐诗宋词中赞颂黄帝的传世之作,元代保护古柏的法令,明代免税的法令和五品护林官的设置,清代见诸于史料的皇家祭祀33次,国父孙中山、一代伟人毛泽东那气壮山河的传世祭文,蒋介石、郭沫若、邓小平的题名题词都洋溢着历代炎黄子孙皆以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深感自豪和骄傲的情怀。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吴官正、李长春等同志都亲临黄帝陵谒陵祭祖。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长官何厚铧,以及著名影星成龙等知名人士也先后前来祭祀黄帝陵,栽植纪念柏。每年清明、重阳的祭祀活动,都是官商军民、同胞侨胞数万人集聚黄帝陵,共缅始祖恩德,抒发民族情感的民族盛典。
黄帝陵以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深厚的人文资源,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自春秋战国至今,先后重修、整修黄帝陵五十四次。特别是在李瑞环等同志的倡导和关怀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下,1992年至2004年历代最大规模的整修黄帝陵工程相继完工,黄帝陵的面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雄伟、肃穆、庄严、古朴”的宏伟气势赫然显现。
黄帝陵景区主要包括黄帝陵园和轩辕庙两个区域。黄帝陵园位于古柏掩映的桥山之巅,园内有汉武仙台、棂星门、祭亭、墓冢、龙驭阁等景点;轩辕庙俗称黄帝庙,是供奉和祭祀轩辕黄帝的场所,坐落于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东麓,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依次为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祭祀广场、轩辕殿。古柏大院中院有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的“黄帝手植柏”和世界柏树之奇的汉武帝“挂甲柏”,有陈列历代记事、祭祀碑刻百余通。古柏大院西院建有文物、书画、祭祀文化展室及电子信息监控中心。
黄帝陵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类第一号,世称“华夏第一陵”,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第一批国家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中国民间文化旅游示范区。黄陵县被确定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黄帝陵祭典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正县级建制,隶属延安市人民政府,实行省黄帝陵文化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省祭陵办)和黄陵县双重管理,以黄陵县管理为主,省黄帝陵文化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省祭陵办)负责业务指导。内设办公室、财务科、营销科、文物保护科、护林科、安全保卫科、基建科、票务科、群团工作科等九个科室。其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黄帝陵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而今,黄帝已成为中华文明开元的象征。黄帝陵已成为跨越时空、维系民族情感的强大纽带,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面旗帜,已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心驰神往、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