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文始祖 / 黄帝生评 / 正文

黄帝与蚩尤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2-03-25 12:28
 蚩尤是居住于古黄河下游,即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部落的首领。《尚书.吕刑》所谓:“九黎之君,号曰蚩尤。”《史记.五帝本纪》应劭注:“蚩尤,古天子。”又曰:蚩尤,“盖诸侯号也。”这显然是后人以后世帝王、诸侯国来称呼蚩尤。关于蚩尤,在古史中有非常矛盾的描写。一方面,蚩尤作为九黎部落的首领,通晓天道,精明强干,英勇善战。如《文选.西京赋》说:“蚩尤秉钺,奋鬣被般。禁御不若,以知神奸。魑魅魍魉,莫能逢旃。”有的史书还把他描写成相貌奇特、有特殊功能的半人半神的形象,如《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描写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另一方面,蚩尤又被人认为是战乱产生的根源,是品质恶劣的人。《逸周书.史记篇》说:“武不止者亡。昔阪泉(蚩尤)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独(涿鹿),诸侯叛之,阪泉以亡。”《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大戴礼记.用兵》篇说“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蚩尤?欲而无厌者也。”这些互相矛盾的说法显然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实的需要附加了不同的道德寓意在其中,我们今天应该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是说,九黎当时有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各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以他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与炎黄部落联盟发生了许多的冲突和战争,一方面当时蚩尤部落联盟也是相当发达的,所以炎黄一方就把他们加以神化,说他们是兽身人言,吃沙石,铜头铁额,能够造兵器,威震天下,这大概是指蚩尤部落联盟以猛兽为图腾,有金属武器,勇悍善战;另一方面蚩尤毕竟是“凶恶的敌人”,炎黄一方就把蚩尤尽量地丑化、恶化。
    关于黄帝与蚩尤发生战争的原因,《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杀蚩尤。”《史记.殷本纪》说:
    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司马贞《索隐》日:帝,天也。谓
蚩尤作乱,上天乃不佑之,是为弗与。有状,言其罪大而有形状,故黄帝灭之。)
    是说蚩尤和他的“大臣们”对百姓任意侵凌,引起动乱,以至于上天都看不下去,不再保佑他了,所以黄帝“替天行道”,通过战争消灭了蚩尤。
    《尚书.吕刑》说: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是说“作乱”始于蚩尤,蔓延到“平民”,黄帝不得不出来面对蚩尤。这显然是给黄帝战胜蚩尤的战争赋予了正义性。
    另外,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争同时也是部落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激烈冲突。炎黄战争以后,两大部落趋于融合,势力强大,不断向东方发展。同时,地处黄河下游的蚩尤部落也试图向黄河中游发展,这样就与逐渐迁居到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区域的炎黄部落发生冲突。这个过程古籍上有不尽相同的叙述。    《逸周书.尝麦》篇上说:“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司口口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日绝辔之野,乃命少吴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这里的“赤帝”就是“炎帝”。《庄子.盗跖》:“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逐榆罔”,可知《逸周书》所说的蚩尤要驱逐的赤帝即炎帝榆罔,为炎黄战争以后炎帝部落的首领。当时蚩尤部落势力强大,把东进的炎帝部落打得“九隅无遗”。榆罔看到自己不是蚩尤的对手,就到黄帝那里请求帮忙。黄帝答应了榆罔的请求,于是北渡大河,过王屋山,在主峰上祭天,与榆罔联合起来对付蚩尤的进攻。黄帝与炎帝部落的重新结盟,表明黄帝、炎帝部落经过相争而相亲,又纳入到一个更大的联盟之中。炎黄联盟,力量充实,基础稳固,很多被欺侮的部族,都跑到这里来求援。而当时蚩尤也十分强盛,手下人剽悍强勇,武器犀利,双方力量相当,战争形势十分严峻。
    黄帝非常重视这场战争的准备工作。他制弧矢、甲胄,采首阳之金铸鸣鸿刀,并设八阵之形。尽管这样,黄帝一开始“九战九不胜”(《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并没有取得军事上的主动权。当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貅、豸区、虎等图腾部落进攻蚩尤时伤亡惨重。黄帝是怎样扭转战局的,我们只能从一些半神话传说式的文献中,窥见某些真实史影。《太平御览》引《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频刍?自侔莘?桓移穑?救嗽唬骸?嵝??玻?佑?挝?’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符,伏蚩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玄女被描写为“人首鸟形”,似乎可以认为玄女代表的是属于鸟图腾的氏族部落。而我们知道鸟是东方氏族部落的图腾,“人首鸟形”的玄女助黄帝战蚩尤,可能意味着九黎集团的分化。
    黄帝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来战胜蚩尤的呢?
    一说黄帝请应龙助战。据《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应龙是雨水之神,他蓄水而攻。蚩尤也请来风伯、雨师,纵起一场猛烈无比的大风雨,使应龙一时无法施展他的本领。风伯、雨师唤起的狂风暴雨猛烈地吹打着黄帝的军队,黄帝部落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无奈,黄帝又请旱神女魃,以降服蚩尤。女魃一走上战场,刹那间暴风骤雨消失得无影无踪。顿时烈日当头,热得人喘不过气来。黄帝遂杀蚩尤。
    一说黄帝凭借指南车打败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说黄帝与蚩尤打仗一开始并不顺利,黄帝连吃败仗,形势十分危急,蚩尤施展魔法,造起漫天遍野的大雾来,“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黄帝情急智生,命令风后仿效北斗星,制造指南车,以分辨四方。风后凭借他鬼斧神工的本领,很快给黄帝造出了指南车。据说,这指南车上有一位小仙人,伸出手臂,尽管车子在不断运行,但他的手总是指向南方。正是由于这种指南车,黄帝才统率他的军队,冲出大雾的重围,最后大获全胜。
    一说黄帝依靠号角征服蚩尤。据《通典.乐典》等书记载,在蚩尤的军队里,有魑魅魍魉等妖魔鬼怪,它们有一种以发出怪声来迷惑人的本领。人一旦听到这种声音,就昏昏沉沉失去知觉,最后都朝着怪声发生的地方冲击,结果成为妖魔鬼怪的牺牲品。黄帝的许多士兵被这怪声所迷惑,一时难以战斗。后来,黄帝打听到这些妖魔鬼怪尽管能以怪声迷惑人,但自己却最怕龙的声音。于是黄帝就让士兵从用羊角做的号角中吹出低沉的像龙吟一样的声音,这种声音回环婉转,顿时响彻战场。结果蚩尤统领的妖魔鬼怪吓得魂不附体,如痴如醉,再也不能兴妖作怪。黄帝的军队乘机上阵,征服了蚩尤。
    一说黄帝通过军鼓战胜蚩尤。由于蚩尤具有飞腾天空和在险峻的山岭上行走的本领,黄帝总是难以制服他。加之战争旷日持久,军队士气日渐低落。为振作士气,黄帝派人从东海的流波山捉来一只名叫“夔”的猛兽。用其皮做成军鼓。鼓做成后,黄帝又派人抽出雷兽的骨头做鼓槌(《山海经.大荒东经》)。 鼓和槌备齐之后,黄帝命令击鼓,连敲九下,果然山谷齐鸣,惊天动地。蚩尤的士兵们丧魂落魄,丢盔弃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黄帝一方军威大振,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中追杀上去,终于取得胜利。
    黄帝与蚩尤之战的种种神话式描绘表明,黄帝部落确实经过了艰苦的鏖战,通过联合众多部落共同对抗蚩尤,才征服了蚩尤部落。蚩尤虽然失败,但它的威猛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龙鱼河图》)。
    蚩尤被黄帝擒获,并被应龙杀于凶黎之谷(或曰中冀绝辔之野),“迁其民之善者于邹鲁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拾遗记》),把那些顺服的九黎部落安置在比较好的地方,把那些顽抗的九黎部落迁徙到北方寒冷荒凉的不毛之地。蚩尤部落还有一部分不愿接受黄帝的就南下,越过长江,流散在南方,其主体成为后来苗蛮集团的组成部分。    
    黄帝战胜蚩尤后,成为炎黄部落与九黎部族的共主,扩大了部落联盟的范围,为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黄帝与蚩尤之战的这一后果,得到了考古学的印证。一般认为大汶口文化??典型的龙山文化是东夷集团先民的遗存。这个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孕育了相当稳定而生气勃勃的史前人群,在大约距今6000?5000年前获得了迅速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家畜饲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手工业,无论是石器还是骨角牙器制作,都逐渐超过了中原同期的水平。制陶工艺更居于黄河流域各地区的前列,逐渐达到中华史前制陶业的高峰。到了距今4500年前,精美的白陶袋足器和蛋壳黑陶杯已作为礼器出现,指示出社会结构的新变化(高广仁:《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上述史实说明距今5000年前,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之时,东夷部落联盟雏形也已形成,有8 1个氏族的九黎诸部在蚩尤的率领下,西向进入炎黄部落联盟区域,引发了涿鹿之战。东夷部落联盟曾迫使榆罔节节败退,连黄帝也是费了相当大的努力才最终战胜了蚩尤。
    战争之后,两大部落联盟开始走向更大范围的融合。这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可凭,但从史籍的片言只语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管子.地数篇》说:“蚩尤为黄帝造兵器”。《管子.五行篇》说,黄帝得六相蚩尤为其一。《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这里的“蚩尤”显然不是与炎黄战斗的蚩尤,而应该是黄帝战胜蚩尤后服从了黄帝的“蚩尤部落成员”,风伯雨师是曾与蚩尤一起与黄帝作战的氏族,而现在都为黄帝服务了。说明战争结束以后,东夷部落联盟和炎黄部落联盟加速融合起来,并以黄帝为其首领。黄河中下游古代族群的这种融合,也得到了体质人类学的印证。如研究者认为公元前5000?公元前4000年,生活在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居民可能与传说中的炎黄部落联盟有关,黄河下游今山东、苏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的居民可能与东夷部落联盟有关(韩康信等:《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进入公元前3000年以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逐渐被龙山文化取代,作为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居民,“体质特征与现代的远东人种较为接近”,“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各组人骨之间,在体质上显然存在更为密切的关系”(韩康信等:《陕西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人骨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所以,研究者指出,由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居民的形态特征,“呈现出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两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接近关系,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由于黄河中下游两个部族集团成员相融合而引起体质上的变化”(高广仁:《山东史前考古的几个新课题》,《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