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文始祖 / 黄帝生评 / 正文

文化成就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2-03-25 12:32

黄帝时代不但在物质生活方面出现了众多发明创造,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果我们将传说史料中炎帝与黄帝的发明创造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在物质生活方面,炎帝与黄帝都有许多发明创造,而在文化生活方面,黄帝的发明创造与炎帝时代比较起来更具有重大意义。 
    一、黄帝时代文字的发明 
    《拾遗记》卷一:“黄帝……始造书契。”这里的“书契”即指文字。不过,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则一致认为是黄帝之臣仓颉发明了文字,如《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论衡.对作》篇:“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论衡.订鬼》:“及仓颉作书,鬼夜哭。”徐干《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字发明以前曾有用实物记事的阶段。从传说和民族学资料来看,上古记事的主要办法有两种:一是结绳,二是刻契。《易传.系辞下》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结绳的时代大约在神农氏以前,而刻契符号的使用,大致在神农氏至黄帝时代。到了黄帝时代,经济文化生活的进步,使得结绳记事已无法适应更多、更快地记录、传递信息的需要,仓颉从“兽蹄鸟迹”之中,捉摸出一套方便适用的交流手段,从而发明了文字。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曾指出:黄帝“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史与文的关系,可以从汉字构形中得到证实。甲骨文“史”作安(★)、叟(★)、碧(★),后来分化为“史”、“吏”、“事”三个字。史从“中”,“又”是“手”,“史”字表明一人手持“中”(典册)。 
    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遗址中,都曾发现有刻契符号。1 976年在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中,发现40片骨质记事工具。它由切割加磨的骨片制成,骨片的大小和形式基本一致。在骨片中部的一边或两边,刻着一至三个数量不等的缺口。与此类似的骨刻,在西宁朱家寨也曾出土。    距今7000一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是一支早期新石器文化。在河南,以豫中为中心分布于新郑、密县、登封、巩县、中牟、长葛、鄢陵、郏县、漯河、舞阳、扶沟、项城、商水、临汝、渑池、潢川、方城、淇县等地,共发现五六十处裴李岗文化遗址。新郑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古史传说中少典氏生息、繁衍之地,在这里发现裴李岗文化不是偶然的。在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在骨笛、龟甲和石器上均有刻画符号,其中如“口”形符号与安阳殷墟甲骨文中的“目”字相似(《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第六次发掘报告》,《文物》,1989年第1期)。这些刻画符号应该是仰韶文化陶器刻画符号的先声。 
    新石器晚期还发明了记事符号。1 949年后多次发现有关实物,仅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7处。1 954年首先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口沿上,发现100多个共约32种刻画符号。其后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长安五楼、合阳莘村、铜川李家沟、黄陵桥山和临潼姜寨、零口、垣头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曾多次发现,其中以姜寨发现最多,共发现120多个约40多种符号,有的与半坡的符号相同,有的不见于其他遗址。上述遗址都是分布在关中地区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三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其中有的符号开始规范化,一些符号肯定是数字,如I、Ⅱ、Ⅲ等,并为后世继承和采用。这说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远古居民,曾使用过相同的记事符号,这些符号与我国文字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是汉字的先驱(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画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半坡遗址的陶器刻画符号发表后,郭沫若就曾指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其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刘宝才认为:“大量见于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各有一定的含义和相对固定的形状,具备了文字的部分因素,但刻画符号没有读音,还不能算作文字。它的进一步发展才是最初的中国文字。”(《先秦文化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 1年,第24页)台湾学者李孝定还曾用“六书”理论,认定半坡陶器符号里已有象形、会意、假借等方面的字,但尚无形声字(《中国文字的原始流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5本,第2分册、第3分册,1 974年)。 
    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类型,在年代上晚于仰韶文化类型一千多年乃至二千年,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相当或略晚于大汶口文化晚期。但出土的陶器符号,其性质与半坡类型相似。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符号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发现,而以20世纪70年代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出土的彩陶符号最为集中。其种类有130余种,有些符号笔画较多、较有规则,可能是文字(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 985年)。同时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晚期遗址,也有大约1 O种象形符号发现。于省吾认为大汶口类型的符号“是原始文字由发生而日趋发展的时期。”(《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 973年第2期)唐兰也指出:“当时已经有简体字”,并认为“这种文字在大汶口文化区域里已广泛使用”(参见《大汶口文化讨论集》,齐鲁书社,1 98 1年)。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了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到60年代又有一些新的刻画符号发现。70年代之后,考古学者在江苏吴县澄湖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黑陶罐上,发现4个符号并列刻在罐的腹部,这些符号在结构和书写特征上都十分接近古汉字的风格。80年代,考古学者又在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黑陶罐上,发现了多个符号连续相刻的情形。唐兰和李学勤对其中的文字进行了考证,认为当时这一地区已有一些刻画符号被用来记录语言,具备形、音、义等文字的基本性质(参见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 975年第7期;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画符号》,《浙江学刊》,1 992年第4期)。 
    从考古上看,距今约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遗址中发现了比半坡刻画符号更具有文字性质的文字。特别是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的遗址,从1 930年以来就不断有比仰韶文化时期更加规范的刻画符号出现。如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实习队在山东邹平县苑城乡发现龙山文化陶书,在一个陶器底部残片上刻有5行11字,个个独立成字,整体排列规则,其中有会意字和象形字,其时代比殷墟甲骨文早800年(《光明日报》1 993年1月1日)。李学勤根据丁公陶文多用连笔的书写特征,认为它们是当时的俗体字。田昌五甚至指出:“正因为有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对龙山文化时代成组陶文的出土便不会感到奇怪。”他建议,对于良渚文化澄湖遗址和南湖遗址、山东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出土的,由成组文字组成的陶文,称之为“陶文”。严文明根据陶文是在陶片上刻的而不是在完整陶器上刻的,并从陶片上刻字后未再破碎等情形,指出“有理由认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文书”(参见《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 993年第4期)。 
    在大汶口文化中期稍晚的时候,东夷人在记事符号的基础上创建了象形文字。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其象形文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出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以及诸城前寨的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共有8种1 8个符号(王树明:《谈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集》,齐鲁书社,1 986年),其中最受注意的是“8(★)”、“圆(★)”两个符号,有些研究者已经将其作为文字释读,特别是“8(★)”,有的学者认为经过演化就转化成了后来的“易”字。又加表示山崖形的形符“色(★)”就变成了“曙(★)”,也就是后来的“踢(★)”,即今天的“阳”字(参见宫衍兴、吕浩文:《东夷文化初探.东夷族在中国走向文明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史前研究》,1 986年第1、2期合刊)。 
    陈全方曾把相当于黄帝时代前后出土的各种陶文或符号进行了分类整理,列成简表,约有60多种,经过认真研究,他提出“既然在我国仰韶时期就已有了文字,那么到黄帝时代经仓颉的整理、总结、提炼,从音、义、形等方面加以发展,特别是从形,亦即我们常说的‘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进行归纳总结应该是符合实情的。所以史书中传说黄帝命仓颉造字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其根源的”(陈全方《从考古资料谈黄帝之功绩》,《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述考古发现证明,在黄帝时代稍前,中国境内已经出现了文字的雏形,它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而且从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可能有黄河中游,黄河下游乃至长江中下游等不同的文字发展系统。黄帝时代仓颉造字的传说表明,仓颉是一个在以前刻画符号的基础上为文字的发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荀子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解蔽》) 
  二、黄帝时代的造型艺术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绘画、雕刻、陶塑艺术起源较早,它们在原始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绘画艺术而言,《吕氏春秋.勿躬篇》说:“史皇作图。”《路史》载:“颗首作画。”这都是有关绘画起源的远古传说。考古材料证明,绘画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 
    现有资料说明,原始绘画有两种:一种为装饰性图案画,一种为写实性绘画,两者都见于彩陶上。 
    彩陶是一种独具风格、色彩鲜艳、图案别致的生活用具,又是当时的工艺品。由于绘画艺术体现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从不同的彩陶纹饰及其艺术风格,就可以区别不同原始居民的文化。如半坡居民的彩陶,以鱼纹为主。庙底沟居民的彩陶,以三角纹、圆点勾叶纹为主。华县柳枝镇居民的彩陶,以鸟纹为主。大汶口居民的彩陶,以三角纹、菱形纹和方格纹等几何图案为主。巫山大溪居民的彩陶,以人纹等为主。甘肃地区的一些原始居民的彩陶图案,又以圆圈纹中填以不同纹饰的几何形图案为主。 
    真正的原始绘画,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图和河南临汝阎村发现的鹳鱼石斧图。鹳鱼石斧图在陶缸的底部,画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面积的l/2,色彩和谐,形象真实生动,优美古朴,寓意深刻,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原始绘画。按内容可分为两组:一组为鹳叼鱼,一组为带柄石斧。鹳鸟是一种善于捕鱼的水鸟,站立在画面的左侧,双腿挺直,亭亭站立,显出躯体有健壮的美感。鱼被鹳鸟叼出水面,陷入无力反抗的困境,只好直挺挺地下垂着。石斧绑在一根竖立的木柄的上端,上有固定石斧的四个穿孔,柄部画有刻画的绳索花纹。鹳鱼石斧图画石斧苍劲古拙,充分显示了石斧、木柄的质感和量感;画鱼线条圆润流畅,形态逼真,古朴优美。色彩配合也恰到好处,老鹳的白羽、鱼的银鳞、斧头的亮光及去皮的木柄,用白色表现。鹳、鱼的眼睛、缠柄的绳索,鱼的尾鳍脊等,用深浅不同的棕色处理。整幅画面在构图上一静二动,一长一圆,一小一大,一曲一直,上实下虚,疏密有致。上边的三头并列齐而不齐;下边的三条一粗二细;中间两边的斧刃和鹳尾左右突出,一上一下,相呼相应。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细致,构思精妙,技巧娴熟,显示了原始社会艺术大师的高度智慧。 
    在黄帝时代,人类已经能够抓住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单、朴实的手法,勾绘出形象真切、姿态多变、生动活泼的动、植物形象。彩陶上的图案画取材已经非常广泛,凡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飞禽走兽、鱼虫花草、树木枝干、谷物籽实,以及由上述题材演变的几何形图案,应有尽有。人们自身的生活习俗,也在图案中有所表现。 
    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趋的鹿、爬行的鼋(亦称蛙或龟)和伫立的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期遗址第1 59号墓出土的彩陶大盆内,画着大致作一圈排列的五条鱼,是用两种不同画法画成的:一为黑色影像,突出鱼的外廓形象;二用线勾出鱼的各部分,并结合运用黑、白映衬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富于变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线与弧线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使鱼纹显得活泼灵动。其纹样格式,除平展式外,还出现了回旋、蹦跃等姿态。姜寨二期遗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鱼图像,夸张地表现出游鱼回首返泳的瞬间动态。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四条不同姿态的游鱼,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态,富有装饰性。 
    黄帝时代在绘画艺术上的重要贡献是,突破了写实的局限,使绘画注入了浪漫和理想的色彩,拓展了绘画空间,丰富了绘画的风格。 
    《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今本无)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论衡.乱龙篇》亦云:“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垒者,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鬼无道理,妄为人祸,荼与郁垒缚以卢(芦)索,执以食虎。故今县官斩桃为人,立之户侧;画虎之形,著之门阑。”这说明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与虎起源于黄帝时代,并且影响后世也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与虎作为民间世代相传的门神。剔除这一传说之中一些富有神秘色彩的说法,黄帝于“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应当不是无中生有之语。按照上面的论述,黄帝时代已经有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画,比如“马”字,原初就是画出马的形状。再之我们在前面《黄帝时代的物质生活》已经述及,黄帝时代“筑宫室”,从漂泊流徙的状态过渡到定居生活,那么,作为屋室重要部位的门户确定无疑地出现了。可见黄帝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与虎之举应是可信的。 
    另外,据《绎史》卷五引《轩辕本纪》和《云笈七签》所云,有一次,黄帝到昆仑山东方的恒山巡狩天下,白泽神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天地鬼神的事情一一讲给黄帝听。黄帝听后便让人把白泽兽所说的种种怪物画成图画,共有11 520种,并在图画的旁边加以注解,以昭示天下百姓,使人民免受这些怪物的危害。黄帝回到宫中,还亲自写了一篇祝邪文,以诅咒这些怪物,从此天下太平。《轩辕本纪》和《云笈七签》所记具有浓厚的神奇色彩,但它说明黄帝时代已能画出想象中的怪物,可以证明当时绘画艺术进步的程度。 
    就雕刻艺术而言,从现有资料看,原始社会的雕刻可分为骨雕、牙雕、陶雕和石雕。早期雕刻艺术品的代表是河姆渡双鸟纹骨匕。匕两端刻有弦纹、点线纹,中心部位刻两组双鸟纹图案。两组纹样基本相同,都是两只头上有冠、大眼、蹼足、勾嘴、修尾的水禽,鸟的图形栩栩如生。类似的线刻图案,在江苏邳县刘林和大墩子遗址,都有发现。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有象牙雕和陶雕。进入父系社会之后,雕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从大汶口的象牙雕制品来看,其象牙梳共17个梳齿,象牙筒上下端各刻出一带弦纹,其问还透雕出由四个花瓣交错组成的图案。这些艺术品,图案新颖别致,透雕技术谙熟,显示了当时的雕刻工艺水平。    产生于制陶术之后的陶塑艺术,是原始社会的又一艺术形式。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陶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塑艺术品,距今七千多年。陶塑艺术品的题材很广泛,有家畜家禽、飞禽走兽、房屋、人像等。裴李岗、河姆渡和半坡出土的猪、猪头、羊和人像,造型简单,制作粗糙,但能抓住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加以突出,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如裴李岗的陶塑猪头,突出了猪耳朵大、腿短的特征和张嘴的生动形象。河姆渡的陶猪作奔走状,突出表现了猪的拱嘴短足、肥身垂腹的特点。人头像高4厘米,前额突出,高颧骨,口鼻用细线勾画,睁目张口,形象逼真。仰韶人的陶塑品也很多,比较早的有半坡的人头像,头扁平,人面略呈方形,耳目口鼻等用泥片附加黏合而成,鼻子高大,鼻脊中间压一道凹痕,耳部有系物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