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文始祖 / 历代整修 / 正文

清顺治三年(1646)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2-03-25 15:09
    清顺治三年(1646),世祖皇帝命使祭祀黄帝陵时,对黄帝陵庙进行了清代第一次维修。此后,清代康熙年间三次维修黄帝陵庙,六年(1667)由刺史与洛、中、宜三邑令长主持维修,十九年(1680)由王廷弼主持维修,三十年(1691)由李暄主持维修;雍正年间维修两次,七年(1729)由何任主持维修,十三年(1735)由李如沅主持维修;乾隆年间维修三次,二十五年(1760)由巩敬绪主持维修,三十七年(1772)由董廷楷主持维修,五十五年(1790)由罗南英主持维修;嘉庆十二年(1807)由丁瀚主持维修一次;道光十二年(1832)、二十二年(1842)程弯素主持维修两次。有详细记载的有以下几次: 
    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十月《重修轩辕黄帝庙碑》和《重修轩辕黄帝庙募缘序》碑记载康熙六年前,黄帝陵庙圮颓庙漏。据清刘尔惮撰《重修轩辕黄帝庙募缘序》记载:康熙六年,巡抚都御史贾公来庙,见此境况,“恻然弗自宁也,以檄河西副宪;副宪鲍公亲诣庙谒览焉,而叹曰:‘事孰有急于此者乎!乃兹颓焉弗修也!’于是下令,庀材程工。太守王公则曰:‘是不可重劳民。’乃捐俸资之。而司李刘公则谓予曰:‘事集于人,功成于众,子何言之?’予曰:‘功崇者世,泽永者思。今孰不居尔宫室,利尔器用,习尔文书,而律历,而衣裳?此世者之道,而思之永者也,则谁不思饬厥祠!矧是役也,宪司身其事,太守与公尝董率之!夫上所令,下奉唯谨也,上所为,下弗力恤也。彼文武将吏,有事于延之封域者,厚集其资以襄厥事,亦义所不得辞也。’”为整修黄帝陵庙,七位地方官员(陕西按察司副佥事周云、陕西按察司副使鲍开茂、延安府知府王廷弼、神木兼收同知英宗泗、署葭州事神木同知高显辰、靖边知县口口口、中部县典史汪兆焱)共捐俸银218两。同年十月,“大殿成,两门、碑亭,乃作唐宋元明碑序,列其中。然后周垣兴,必------------------------------宫实枝,门宇辉焕”。 
    雍正七年(1729),皇帝下诏天下郡邑,凡有皇古圣哲王寝陵庙者,均应整修;倘若资金不够,可上报拨专款。雍正十二年(1734),中部县令何君“上其事于州”,陕西直隶?州知州李如沅“为请之当道各宪”。于是,“佑其工值”。于同年二月十八日开工整修,直至九月十二日竣工,历时七个月。修成后,陵庙焕然一新,“登登冯冯,弗胜磬鼓;碧瓦凌空,金茎耀日”(雍正十三年(1735)《轩辕黄帝庙重修碑记》)。 
    乾隆二十六年(1761)对黄帝陵庙的整修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次。这年,脚州知州高麟勋拜谒黄帝陵庙,“瞻仰榱题,周视垣墉,多朽落颓圮,遂慨然动修葺志”,令中部县令巩敬绪督修。七月动工,十月完工。关于这次整修,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之《重建轩辕庙记》有详细记载,节录如下: 
    是役也,经始于秋七月之望日,报竣于冬十月二十有一日。于帝所居正殿,易其鸱尾,更其瓴瓿琉璃玛皤,分道一色。其间为碑亭三楹,为更衣亭三楹;为大照墙一,衡三丈有奇,高半之;为左右翼墙各一,长各六丈;照墙外为石坊,石有一丈,如其长之数,而作砖栏以卫之;为宫墙一百六十丈有奇,庇之以木,脊其巅以口之。门内外暨碑亭南北作中角道三十余丈,椽之以石,如其长之数,而两之。事皆似因,其功实倍于创。庙内外共靡金钱九十余万有奇,工夫二千八百有奇。弗取诸公,无扰于民,是玉殿琼台。绀壁红墙与古柏虬影,烟岚翠献,掩映参差;而上下前后,左右四旁,遂莫不炳炳然新光焕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