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陆军第42师l24旅第248团团长阳洁,前往桥山谒黄帝陵,“山陵道逶迤,满途荆棘,@@@@殊感不便”,令人重修道路,使其通畅。从此以后,人们便可以乘坐汽车上山祭陵。
抗日战争前,鉴于黄帝陵庙“殿宇多圮”,国民政府准备大事修葺,并且已作好了整修规划,但未能实施。民国二十八年(1939),陕西省政府急令设黄帝陵庙管理所,主任由中部县长兼任。同年秋天开工,“凡大门、享殿、围墙及聩缺者”,均在这次维修之列,而“崇闳之制,尚有所待”。次年三月,整修完毕。由于有了专门管理机构,这次整修时,对轩辕黄帝庙地产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查得庙地产121亩。庙地产具体数字如下:
“一、戏楼底地二段,二亩。二、东硷------------上地一段,十一亩。三、东硷-------上地一段,四亩。四、大殿背后地一段,八亩。五、管理处背后地一段,九亩。六、河滩地路北二段,七亩。七、西山志超庄鸿门寺庙前地一段,八十亩”。
民国三十一年(1942)冬,在各界人士的敦促和关怀下,曾推出一个修建黄陵计划草案,共涉及18个方面。其中部分计划得到实现,如改桥陵为黄帝陵,改中部县为黄陵县(1944年4月经陕西省政府临时会议通过该提案,1944年7月经行政院批准,正式改中部县为黄陵县),编纂《黄帝陵志》(1944年完成刊行)。大部分计划未能实现,如开拓黄陵农场、修筑黄咸公路、设立黄陵奉祀官、整修黄陵碑林和建立古物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