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划设计目标
1990年4月以来,根据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建设厅关于黄帝陵规划设计条件及要求和国家计委复函、国家文物局批复,以及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专家组的指导性意见拟定黄帝陵规划设计目标如下:
(1)通过规划设计,使黄帝陵陵区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场所,并具有雄伟、肃穆、庄严、古朴的气氛和“圣地感”。
(2)黄帝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保护好陵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及桥山柏林。
(3)改善陵区环境质量,保护好桥山及其周围山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
(4)满足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要求及旅游要求。
2.规划设计原则
(1)尽可能体现中华民族在黄帝时代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充分发掘并运用陵区内的文化遗存,通过规划设计,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2)利用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大自然固有的气势,以建筑与天然山水的结合来体现“雄伟、肃穆、庄严、古朴”和“圣地感”的要求。
(3)从大的空间和环境着眼,将桥山与周围山、水、城,以及其他景点景区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4)以陵区总体结构和空间序列的规划设计,来突出陵区主体,逐步增强对黄帝陵形象的感受。桥山是陵区的主体。陵靠桥山烘托,桥山靠整体环境烘托。故所有的建筑及坛、台、陵道等的设计都应加强这种烘托而不是削弱它。要依靠空间序列规划设计逐步增强对黄帝陵形象的感受。为此,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下准则:一是谒陵者感情的变化、升华;二是利用并适应自然条件,使沿途展现的山川风景尽可能成为对主题的映衬和烘托;三是有利于体现山川的天然秩序,有利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5)创造“圣地感”的要求有赖于空间环境的和谐。陵区所有建筑和建筑小品力求风格的统一性。以统一性加强整体性,以整体性增强艺术的表现力。要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但不拘泥于一定的法式,体现民族建筑文化的延续发展和地方特色。
(6)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贯彻保护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开发桥山周围的自然风景资源、扩大陵区的环境容量,合理确定陵区、陵园范围,控制陵区内的各种建设,是保护桥山及其环境的重要前提。
3.陵区建筑设计思想
“雄伟、肃穆、庄严、古朴”和“圣地感”的要求,既是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的设计原则,也是陵区建筑规划的第一指导思想。陵区建筑规划的第二个指导思想是,基本采用汉代建筑形制,以体现黄帝陵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修后的黄帝陵陵区建筑,应能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其形式和风格不应是古代建筑的复旧或翻版,应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力求创造出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认同的雄浑古朴的建筑风格和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适应当代要求的建筑空间环境,是陵区建筑设计的目标。参考汉代建筑风格进行再创造,同时吸收传统建筑的优秀文化,而不拘泥于古代法式,是一条可行的设计思路。其次,是保护好黄帝陵和其它珍贵的文化古迹,特别是保护好黄陵的历史见证??黄陵桥山古柏,要治理和改善黄帝陵附近地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八万多株古柏的生长和净化陵区环境。最后就是要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出“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圣地氛围。
4.陵区整修内容
按照整修黄帝陵总体规划,整修工程分为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主要包括陵园区和庙前区,即“一头一尾”。陵园区整修着眼于保护好黄帝陵家,改变陵园的龙驭简陋狭小的状况。陵园地面用方砖铺砌,周围按传统礼制用红墙围护,陵家仍保护原貌,陵冢四周下方做成四方形平台,以象征“天圆地方”之含义。陵园入口修东西两个棂星门,两边立汉阙,体现严肃、古朴的氛围。陵园北端、桥山之巅建一座高18余米阁,象征黄帝“驭龙升天”。庙前区着眼于改善陵区环境和充分展示黄帝陵宏大气势。主体工程有: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庙院山门以及停车场和其它配套建筑。
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庙区和功德坛。庙区为三进套院,现庙院改为古柏大院,用以展示珍贵的“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等最具代表性的十六株黄陵古柏。两侧碑廊将存放展出自汉代以来的祭祀碑文和毛泽东、蒋中正等的祭文石碑。江泽民、李鹏的题词碑将来也将在碑廊展出。第二院落以现在的“人文初祖”殿为主体,为前后两院的过殿。第三院有祭祀大殿,是今后祭扫黄帝的主要场所,祭祀广场可供五千人举行祭扫活动。功德坛在庙院西侧,占地八千平方米,用以记述黄帝的功绩和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主要贡献。同时,建造“中华同心碑林”,石碑正面镌刻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的名称和象征图案,呈现出中华儿女团结奋进,振兴中华的宏伟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