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整修一期工程1992年8月开工,1998年12月竣工,累计投资8300多万元。施工单位为陕西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完成的项目有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轩辕庙门、陵区道路、棂星门、陵道、神道,以及绿化工程等22项。
入口广场 总面积10000平方米,为不对称半圆造型,地面用5000块采自陕西省蓝田县,平均直径大小为0.5?0.6米的河卵石铺砌,观感粗犷、厚重,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从入口广场到轩辕庙门逐步上升,给人以宽阔壮观之感。
印池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利用桥山和印台山之间的沮河古道改建而成,占地300亩,蓄水量46万立方米。宁静、透明、碧绿的水面,再现出“沮水秋风”和“桥山夜月”的自然景观,不仅大大改善了陵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对县城的防洪、林区的消防及下游的农田灌溉发挥着重要作用。
轩辕桥 为仿古灞河的礅梁桥,全长66米、宽8.5米,共九跨,桥体全部采用福建惠安的花岗岩,每根石梁长5.71米,重达10吨,由121根石梁铺砌而成。轩辕桥横跨印池,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
桥北广场 位于轩辕桥以北,连接龙尾道,占地1584平方米。广场上耸立着4根高4.8米的花岗岩望柱,烘托了庙前的庄严气氛。
龙尾道 连接桥北广场和庙区,共设95级石质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
庙前广场 总面积2800平方米,广场与印池18米的落差及相向耸立的一对5.64米高的石阙,为谒陵祭祖的人群登陵、入庙烘托了气氛。在祭祀大殿未建成前,清明节公祭活动在此举行。
轩辕庙门 庙门平面轴线尺寸为19.2米×10米,位于庙轴线上,为仿汉风格的石质建筑,总建筑面积224平方米,五开间布局,4.8米高的18根柱子为花岗岩整条石。庙门台基比地面高出2.72米。庙门正上方“轩辕庙”匾为1938年蒋鼎文所题。
停车场 共有3个,位于入口广场两侧,可同时容纳300多辆中型轿车。停车场中广植松柏,车辆隐于树阴之中,既照顾到使用的方便,又不影响谒陵的气氛。
庙前区绿化 均以成材的松柏等常绿树种为主调,塑造“庄严、肃穆”的陵区气氛。印池周围与庙前区的大面积绿化,充分注意了桥山的南立面的形象的完整统一与自然和谐,基本恢复了历史上“圣水深壑,灵山翠微”的恢弘景象。
庙后公路 为了增加人们的谒陵神圣感和庄严感,以及方便大家上山谒陵,已从庙院后边新修一条长750米、宽7.5米的上陵公路。
陵道、神道 登陵道是陵园的重要构成部分,采用形断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登陵道总长455米,其中陵道260米,神道1 95米,宽5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
龙驭阁 2001年8月开工,位于桥山之巅,高18米,取材于汉代陶楼和画像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贴面建筑。造型具有仿木结构特征,并兼具防火?望功能。南面“龙驭阁”三字集汉隶刻石,古朴端庄。周围设造型古朴的石灯18个。该工程于2003年3月完工。站在龙驭阁上,视野开阔,可以使谒陵者自然想到黄帝驭龙而去的美好传说,深切感受华夏始祖的丰功伟业。
此外,防火水池及管道铺设工程本来是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已经在一期工程期间提前完成。完成的两个容量为1300立方米的大型消防蓄水池和近30000米长的防火输水管道,为桥山的古柏消防安全提供了保障。
至此,黄帝陵整修工程一期工程基本完工。